都市言情 武侠仙侠 九重紫完结版窦昭魏廷瑜
九重紫完结版窦昭魏廷瑜 连载
继续阅读
作品简介 目录 章节试读

本书作者

窦昭

    男女主角分别是窦昭魏廷瑜的武侠仙侠小说《九重紫完结版窦昭魏廷瑜》,由网络作家“窦昭”所著,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本站纯净无弹窗,精彩内容欢迎阅读!小说详情介绍:父亲的马车就停在二门口,几个小厮正忙着往里搬东西,父亲穿着宝蓝色菖蒲纹杭绸直裰,披着灰鼠皮的大氅,玉树临风地站在马车旁,正和高升说着什么。听到动静,他回过头来,浅浅地笑,丰姿俊朗,如清风明月。窦昭心中微滞。她知道父亲是好看的。可她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父亲。在她的印象里,父亲总是微微蹙眉,纵然大笑,眉宇间也带几分无法消融的郁色。特别是静静地望着她时,眼波不兴,如千年的古井,让人心中发寒。不像现在,年轻、英俊、阳光,像个无忧无虑的少年,看着就让人暖心。“寿姑,”父亲的笑脸出现在她的眼前,“爹爹回来了也不喊!”他伸手去捏窦昭的鼻子。窦昭下意识地扭过头去,避开了父亲的手。父亲一愣,然后不以为忤地笑了笑,从身后的马车里拿出一个风车,把风车吹得哗...

章节试读


父亲的马车就停在二门口,几个小厮正忙着往里搬东西,父亲穿着宝蓝色菖蒲纹杭绸直裰,披着灰鼠皮的大氅,玉树临风地站在马车旁,正和高升说着什么。

听到动静,他回过头来,浅浅地笑,丰姿俊朗,如清风明月。

窦昭心中微滞。

她知道父亲是好看的。

可她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父亲。

在她的印象里,父亲总是微微蹙眉,纵然大笑,眉宇间也带几分无法消融的郁色。特别是静静地望着她时,眼波不兴,如千年的古井,让人心中发寒。

不像现在,年轻、英俊、阳光,像个无忧无虑的少年,看着就让人暖心。

“寿姑,”父亲的笑脸出现在她的眼前,“爹爹回来了也不喊!”他伸手去捏窦昭的鼻子。

窦昭下意识地扭过头去,避开了父亲的手。

父亲一愣,然后不以为忤地笑了笑,从身后的马车里拿出一个风车,把风车吹得哗哗作响,然后举到了她的面前:“这是爹爹给你从京都买回来的。好不好玩?”

如果她真是个孩子,会受宠若惊地被这风车吸引,可她已经是三个孩子的母亲,是那个买了风车哄着孩子玩的人,她哪里会把它放在眼里?

窦昭伸长了脖子朝着马车里瞅。

母亲却红着脸,含情脉脉地望着父亲,似娇似嗔地道:“你人平安回来就好,还给我们买什么东西啊?家里什么都有。”

“那不一样嘛!”父亲从母亲手中接过了窦昭,“这是我给你们特意从京都买回来的。”

母亲的脸更红了,像喝了陈年花雕似的,眼神都朦胧起来。

窦昭斜着身子想拉开马车的帘子,但人小臂短,始终都够不着马车帘子。

父亲察觉到她的意图,轻轻地拍了拍她的屁股,将她放在了马车上:“你要找什么?”

窦昭不理他,一头钻进了车厢里。

车厢里铺着厚厚的被褥,几本诸如《四书注解》之类的经书随意地丢在被褥上,角落里是个温茶的茶桶,打开盖子,放着个紫砂的提梁壶。

除此之外,别无它物。

窦昭站在车厢内,茫然四顾。

难道她记错了?

或者是……妥娘说的根本不是事实!

※※※※※

父亲远行初归,第一件事自然是去给祖父问安。

母亲借口要安排家宴,回了上房,把所有在上房当差的仆妇都叫到了厅堂。

“是哪个混账东西告诉姐儿说的那些腌臜话?自己给我站出来!”她拍着桌子大发雷霆,“要是等姐儿指了出来,那可就不是到外院当差、罚几个月月例的事!我要禀了老太爷,叫了人牙子来,把她卖到那穷山沟沟里,一辈子也别想吃上个白面馒头!”

屋里一片死寂。

桌上的茶盅被母亲震得哐当直响:“好啊!竟然没有一个站出来。当我查不出来是不?姐儿这才几岁,话都说不清楚,你们就撺掇着姐儿在我面前胡说八道。这要是姐儿再大些,岂不被你们给教唆坏了……”

窦昭由个小丫鬟陪着,坐在上房内室的热炕上,不时地叹口气。

是她自己的主意,谁会跳出来承认啊!

但窦昭没有为那些仆妇辩解。

她现在是个连话都说不好的孩子,以母亲的认识,“父亲带了个女人回来”这样无中生有的话自然是身边的仆妇教的,她要是为那些妇仆辩解,母亲只会更加怀疑有人居心叵测,,那些仆妇就更不容易脱身了。

她问身边的小丫鬟:“你叫……什么?”喉咙还是像堵着了似的,说不出完整的句子。

小丫鬟受宠若惊,殷勤地道:“回四小姐的话,奴婢叫香草。”

她道:“我要……妥娘!”

小丫鬟睁大了眼睛,好奇地道:“妥娘是谁?”

窦昭傻了眼。

有人高声禀道:“七奶奶,七爷回来了。”

外面一阵响动。

母亲语气略带几分紧张地嘱咐:“俞嬷嬷,你把四小姐屋里的人先带回去。四小姐今天晚上就歇在我这里了。其他的人,该干什么干什么去。”

有个苍老的声音恭敬地应“是”。

然后又是一阵响动。

不一会,母亲笑语嫣然地着陪父亲走了进来。

见窦昭傻傻地坐在炕上,父亲笑着摸了摸她的头:“这孩子,今天是怎么了?”

母亲不好告诉丈夫窦昭受了人教唆,含含糊糊地笑道:“可能是玩得太累了,等会就好了。”

父亲不再追问。

丫鬟们端着水、捧了香胰子进来,母亲服侍父亲净面更衣,窦昭也被丫鬟抱了下去,梳洗换裳,一起去了祖父那里。

祖父住在宅子的西边,因中堂上写了幅“鹤寿同年”的匾额,被称做“鹤寿堂”。/

鹤寿堂屋前是水池假山,屋后是藤萝花树,是家中景致最好的地方。

在窦昭的记忆中,她来过两回鹤寿堂。一次是九岁的时候,祖父去世,按祖父的遗嘱,灵堂设在鹤寿堂,她回来奔丧;还有一次是回来参加祖父的除服仪式。

两次都闹哄哄的,她甚至没来得及仔细看一眼鹤寿堂。

这次梦中重回,她伏在母亲的肩膀四处张望。

水池结了冰,假山盖着雪,树木已经凋零,藤萝也不过是些枯茎,虽然一片萧索,却因布局雅致,难掩其明瑟。

她不由暗暗点头。

难怪京都的那些老翰林提起祖父都夸他有才情。

只可惜祖父不耐烦仕途,三十岁不到就辞官回乡做了田舍翁。

胡思乱想中,他们到了鹤鸣堂的门口。

一个风韵犹存的中年美妇笑吟吟地把他们迎了进去。

窦昭望着那美妇,两眼发直。

她怎么会梦到了丁姨奶奶?

要梦,也应该梦见她的祖母才是!

她可是从小跟着祖母长大的。

正想着,丁姨奶奶笑着上前捏了窦昭的小手,对母亲道:“寿姑今天怎么了?怏怏的,也不喊人……”

母亲朝着丁姨奶奶使了个眼色,悄声道:“等会和您说。”

丁姨奶奶会意,笑着抱过窦昭,陪着母亲进了祖父的书房。

窦昭心里乱糟糟的。

祖父年过四旬膝下依旧空虚,嫡祖母做主,给祖父纳了两房妾室。其中一位是丁姨奶奶,一位是祖母崔氏。丁姨奶奶和嫡祖母一样,无出,祖母也只生了父亲一个,他们这一房人丁并不兴旺。后来继母进门,生下了弟弟窦晓,祖母育嗣有功,窦家的人这才改口称她“崔太太”,父亲虽然依旧喊“姨娘”,孙儿辈却称了“祖母”,而丁姨奶奶一直是丁姨奶奶。

嫡祖母过世后,祖父决定不再续弦,由丁姨奶奶主持家中馈,母亲进门,就交给了母亲,丁姨奶奶只打点祖父屋里的事,祖父晚年,一直由丁姨奶奶陪着。而祖母则住在离真定县五十里开外的田庄,只在每年的端午、中秋、春节回来小住几日。

窦昭心里隐约觉得不安,好像有什么事发生了,而她却被蒙在鼓里似的。

她不动声色地观察着周遭的人事。

晚膳的时候,窦昭注意到装菜的碗碟是套玉堂春色的青花瓷,碗碟杯匙一应俱全。

祖父问父亲话的时候,窦昭被丢在了书房的热炕上玩耍。

她看到祖父书案上放着那对马到成功的紫檀木镇纸。

窦昭想了想,踮起脚来,数着墙上挂着的那把龙泉宝剑剑穗上的琉璃珠子。

这些东西,她都曾见过。

当时它们做为祖父心爱之物,被当成了随葬品放进了棺材里。

她还记得,玉堂春色的青花瓷餐具只剩下四个碗、两个碟子、一个杯子、五把汤匙;紫檩木的镇纸只有一个;龙泉宝剑剑穗上的琉璃珠子是五颗。

好像时光倒流,抹去了留在那些物件上的岁月。

再听祖父的话:“……此篇出自《论语·公治长》。你用‘大夫心裕而公,忠于谋也’来破题,又用‘夫裕则齐得失,公则平物我,而子文以为忠矣,仁则吾不知也’来承题,甚好,可见你于‘变式’之法上已深得其中三味……”

窦昭手脚冰凉。

她虽然认识字,但从来不曾读过四书五经。怎能凭空想像出这样的话来?

“娘亲,娘亲!”窦昭心中惊恐万分,她高声地喊着母亲,眼泪不受控制地籁籁落下。

正和父亲说得兴起的祖父沉了脸。

母亲则慌慌张张地从厅堂跑了进来:“公公,我这就带寿姑到旁边去玩。”

她满脸歉意,抱着窦昭出了书房。

丁姨奶奶迎了上来。

母亲是和祖父、父亲同桌用的晚膳,因为今天乳娘没有跟过来,丁姨奶奶先喂了窦昭吃饭,等到窦昭吃饱了,桌上的人也散了,只剩下些残菜剩饭,刚才她正胡乱地用着晚膳。

“这是怎么了?”她摸了摸窦昭的额头,“平日里好好的。难道是碰到什么不干净的东西了?”

窦昭死死地搂着母亲的脖子,感觉着母亲颈窝的温暖,仿佛这样,才能证明她遇到的并不是一群鬼。

“不会吧?”母亲打了个寒颤,迟疑道,“会不会是教唆寿姑的人动的手脚?”

“没事。”丁姨奶奶胸有成竹地道,“就算有人动手脚也不怕,我们是行善之家,大仙会保佑我们平安清泰的。等会我替寿姑在大仙面前求两张表,你在寿姑身上扫两下,然后烧了,寿姑就没事了。”

母亲不住地点头,咬牙切齿地道:“要是让我查出来是谁不安好心,我要扒了她的皮!”

“还好是当着你的面说出来的。要是当着七爷说出来,那可就麻烦了。”丁姨奶奶感叹道,有个小厮跑了进来,禀道:“老太爷、七爷、七奶奶、丁姨奶奶,东府的三爷过来了。”



新年新气象,祝大家新年愉快,万事如意!

PS:到这一章,文就完全理顺了,大家可以追文了。

O(∩_∩)O~




母亲是个骄傲的人,既然已经答应了让王映雪进门,就不会在进门的时间这种小事上为难王映雪。

待窦昭的“病”好一些了,她请了大伯母和三伯母过来商量王映雪进门的事,窦昭被打发到院子里和小丫鬟们一起玩跳百索。

四个小丫鬟分别叫萱草、茉莉、秋葵、海棠。母亲喜欢妥娘忠厚,给她取名素馨,和从前在母亲身边当差,现在拨到窦昭屋里的玉簪正好一对,是窦昭屋里的大丫鬟。

妥娘很喜欢这个名字,但“妥娘”这个名字对窦昭有着特别的意义,窦昭还是喜欢喊她做“妥娘”,以至于窦昭屋里的丫鬟一会儿喊她做素馨,一会儿喊她做妥娘,因而闹出了不少的笑话。好在妥娘不在意,不管是谁喊哪个名字,她都应得欢实。

窦昭并不真的是个两岁的小娃娃,自然对玩百索这样的游戏没什么兴趣。

她想到祖父的书房里寻几本关于描写怪力乱神方面的书看看——世间无奇不有,她猝然回到了小时候,宛若重生,肯定还有人和她一样,她迫切地想从那些裨史杂记中寻找到一鳞半爪。

窦昭让妥娘抱着她去祖父的书房。

妥娘立刻丢下手中的百索,抱着她往鹤寿堂去。

绕过荷塘的时候,她看见俞嬷嬷站在太湖石假山旁和个穿着官绿色潞绸袍子的中年男子在说话。

两人遮遮掩掩,形迹可疑。

窦昭沉思片刻,指着荷塘对妥娘道:“我们去那边!”

妥娘不疑有他,穿过九曲石桥,到了太湖石假山边。

俞嬷嬷和那男子已不见踪影。

窦昭藏着疑惑离开了荷塘,迎面却撞到了大伯母和三伯母。

她下地恭敬地给大伯母和三伯母行礼。

大伯母一把抱起了窦昭:“寿姑越来越招人喜欢了!”

“谁说不是。”三伯母笑着摸了摸窦昭的头,“和七弟妹小时候一模一样。”

两人说着,脸上的笑容渐淡。

“唉!”大伯母可惜地叹了口气,“王映雪的出身摆在那里,她要是这胎生的是男丁,七弟妹再贤淑,恐怕也只能退避三舍了!”

原来她们都知道王映雪怀孕的事了。

窦昭眉角微动。

“这就是命啊!”三伯母的表情也显得有些怅然。

或者是觉得两个长辈当着孩子的面这样唉声叹气有点不合适,大伯母强笑道:“我们这是听书落泪,替古人担忧。七弟妹是平时没遇到什么事,遇到了事,自然就慢慢懂事起来。你看她现在,不是处置得挺好的吗?”

三伯母颔首,亲切地问了妥娘几句话,知道窦昭这是要去看祖父,嘱咐了妥娘几句小心地滑,不要摔跤之类的话,和大伯母出了二门。

窦昭骤然间没有了去鹤寿堂的兴致。她吩咐妥娘:“我们回正屋去。”

妥娘一声不吭地照她的话办事,两人很快回到了正院。

窦昭跑进了内室。

母亲正坐在临窗的热炕上和俞嬷嬷说着话:“……崔姨娘是七爷的生母,二百两银子的聘金,也不算辱没她。至于王家要不要,那是他们的事,送不送,却是我们家的事。有钱没钱,娶个媳妇好过年。虽然是妾室,可到底也是新人,腊月二十二进门,正好过小年,到了春节,也好到各房去走动走动,认认亲戚。”说着,母亲端起茶盅呷了口茶,继续道,“新房,就设在栖霞院吧……”

“七奶奶!”俞嬷嬷一惊,没等母亲的话说完,失声道,“这怎么能行!栖霞院就在七爷的书房后面……”

母亲做了个打住的手势,道:“他们隔个北直隶都能搅和到一起去,难道放在我眼皮子底下就能清清白白了?”

俞嬷嬷语塞。

“何况我也懒得看他们那副郎情妾意的样子。”母亲喃喃地道,“我放过王映雪,也放过我自己。”

窦昭几乎要为母亲鼓掌。

正是如此。

天下再大,大不过自己。

自己若是都不心疼自己了,别人凭什么要心疼你?

既然不待见王映雪,何必委屈自己佯装贤良!

她也是过了三十岁才明白这个道理。

窦昭低声对妥娘道:“你等会跟着俞嬷嬷,看看她都去了些什么地方?见了些什么人?”

妥娘点头。

窦昭高高兴兴地扑到了母亲的怀里:“娘亲,后院的腊梅开了,我们去赏梅。”

母亲呵呵笑,亲着窦昭的小脸:“娘亲有事,让妥娘陪你去玩吧!”

窦昭只想陪在母亲身边。

母亲也不嫌她麻烦,一面打点着家里的琐事,一面逗着她玩。

父亲突然过来了,不顾满屋服侍的仆妇,献宝似的从怀中掏出一枚赤金镶碧玉的簪子。

“好不好看?”他讨好地望着母亲,“我特意去真定府让人打的。”

簪身金灿灿,簪头绿汪汪,呈水滴状,如美人腮边的一滴泪。

“好看!”母亲笑着将碧玉簪摆弄许久,吩咐俞嬷嬷收起来,“以后给寿姑做嫁妆。”

父亲讪讪然:“这是送给你的……寿姑的,我以后再给她买就是了。”

母亲抿了嘴笑:“你以后给她置办是你的心意,这可是我的心意。”

“我的还不是你的。”父亲小声嘀咕着,欲言又止。

母亲笑道:“你是来问王映雪进门之事的吧?我刚才已经吩咐下去了……”然后把跟俞嬷嬷说的话重新对父亲说了一遍。

父亲“哦”了一声,并不是十分感兴趣的样子,又好像有很多话,不知道该怎么说似的。

一时间沉默无语。

半晌,父亲不安地站了起来,喃喃道:“你既然有事,那我先走了。”

母亲笑着站起身来:“那我就不送了。”然后喊了含笑,“送七爷!”坐下来低了头打着算盘。

父亲站了一会,见母亲始终没有抬头,眼神微黯,垂头走了出去。

俞嬷嬷喊了声“七奶奶”。

母亲眼角也没有动一下,道:“眼看着要过年了,只怕请人不易。新房那边的陈设,你还要多费费心,帮着催催外院的几个管事。”

“是!”俞嬷嬷无奈地应声退下。

母亲丢了算盘,笑着抱了窦昭:“走,我们去赏梅去。”

窦昭盈盈地笑。

时间是最好的药,不管多痛的伤口,时候长了,都会慢慢结痂愈合。

娘亲,我会一直陪着您的。

解您的寂寞,抚慰您的伤口。

窦昭望着母亲白玉般的脸庞在心里暗暗发誓,笑嘻嘻地牵着母亲的手,蹦蹦跳跳地去了后院。

※※※※※

晚上,妥娘告诉窦昭:“俞嬷嬷哪里也没有去,见的都是府里的管事和管事娘子。”

那个男子是谁呢?

窦昭咬着手指寻思着。

结果第二天一大早,她的舅母带着她的大表姐赵碧如来给窦家送年节礼了。

“天寒地冻的,”母亲急急地将舅母和大表姐迎进了内室,亲自扶舅母上炕坐了,接过丫鬟手中的热茶恭敬地递给舅母,“让管事跑一趟就是了,您怎么亲自来了!”

舅母三十出头的样子,穿了件遍地金的宝蓝色通袖袄,并插着对赤金镶玉葫芦的簪子,中等个子,身材微腴,皮肤白净,笑起来眉眼弯弯的,非常的和善。

她朝着妥娘怀中的窦昭拍手:“来,到舅母这里坐。”

母亲把窦昭抱到了炕上。

赵碧如则曲膝给母亲行了个福礼。

母亲搂了赵碧如:“大姐儿又长高了几分,都快赶上我了。”

舅母嗔道:“只长个子不长心,有什么用啊!”

赵碧如羞涩地笑。

此时的赵碧如只有十一岁,手长腿长,皮肤胜雪,已隐约可见成年后的绰约多姿。

母亲携她上了炕,大家围着炕桌吃着点心说着话。

“……你大哥已经连续两次春闱落第,这次卯足了劲要金榜提名,连我和他说话他都不理。”舅母笑道,“我在家里无聊,就带了碧如到你这里来串门。”然后道,“你这些日子可好?”

母亲粉饰太平:“和从前一样。每天忙得团团转,也不知道忙了些什么。”

舅母笑而不语,喝了口茶,对赵碧如道:“既来了,就和你表妹去旁边玩去吧!”

赵碧如细细地应“是”,乖巧地下了炕。

母亲微愣。

舅母道:“我有话和你说。”脸上露出几分凝重。

母亲应了声“是”,眼中已可见水光。

窦昭想到荷塘旁的俞嬷嬷和穿官绿色潞绸袍子的男子。

出了内室,她甩开赵碧如的手,一溜烟地朝大门跑去。

大门外,那个穿着官绿色潞绸袍子的男子正和窦家的一个管事说着话,他身后是辆平板马车,马车上装着满满一马车的东西,小厮们正川流不息地将马车上的东西往家里搬。

原来那个人是赵家的管事。

窦昭噔噔噔地跑回了二门,遇到了追她追得满头大汗的赵碧如。

“你,你要干什么?”她捂着肚子喘着粗气,“怎么比兔子跑得还快?”

窦昭想到和她的第一次见面。

她优雅地端着茶盅,温和而不失矜贵地笑望着她:“姑母去世后,父亲和母亲原本想把你接到家里来,和我们姐妹做个伴,可你不愿意,当着窦家的人咬了母亲一口不说,还嚷着‘我不去你们家’,母亲只好悻悻然地回来了……”

她当时觉得赵碧如的话如秋天的团扇,让人说不出来的膈应与不合时宜。

可现在……她却有些不确定了。



没有漏章,不过是跳着写了写,没想到大家会觉得不习惯……⊙﹏⊙b汗……




王映雪正寻思着这话该怎么问才好,那边二太夫人已笑呵呵地朝着窦昭招手:“来,到伯祖母这里来!”

窦昭笑嘻嘻地躲在纪氏的身后。

纪氏则轻轻地推了推窦昭。

窦昭不为所动。

纪氏只好笑着对二太夫人道:“这孩子,也不知道随了谁?买东西的时候这个那个都要念到,送东西的时候却腼腆起来。”

“这样好,这样好!这样实在。”二太夫人不以为忤,依旧转身从炕几个下摸出个印着大红色五蝠临门图样的纸匣子递给窦昭,“这是你五伯父差人从京都带回来的带骨鲍螺,拿去吃吧!”

王映雪大吃一惊。

带骨鲍螺是江南名点,据说是用乳酪做成的,玉液珠胶、雪腴霜腻,没有半点乳酪的腥味,号称人间至味。

她在京都的时候听过那些高门大户人家的孩子吹嘘过,却从来不曾见过,更不要说品尝了。

纪氏也有些惊讶。

带骨鲍螺做工复杂,江南会做这个的也不多。或者是应了物以稀为贵这句话,太夫人非常喜欢吃这个,窦世枢只要有机会就会给二太夫人弄些。这次过年,窦世枢也不过捎回来了两匣子,没想到太夫人竟然赏了一匣子给窦昭。

她忙对窦昭笑道:“寿姑,这可是你五伯父孝敬你伯祖母的,一共只有两匣子,你还不快向你伯祖母道谢。”

窦昭很意外。

带骨鲍螺,前世她在延安侯汪清淮家的家宴上吃到过,当时汪家太夫人轻描淡写下隐隐透出的得意还曾被魏廷珍私底下嘲讽了一番。

她不过是陪着六伯母去纪家铺子拿东西,看到满街置办年事货的人,觉得自己也应该给六伯父一家买点什么东西才是,又怕厚此薄彼反而引起一些不必要的麻烦,这才人人一份,买了一大堆小东西回来。

给二太夫人的,就是她手里拿着的西番莲纹掐丝珐琅的小盒子。

不曾想二太夫人赏了一匣子带骨鲍螺给她。

她虽然不喜欢二太夫人,却不会因此随意曲解她的善意。

窦昭笑着上前给二太夫人道谢,笑眯眯地接过了匣子。

二太夫人笑着颔首。

有小丫鬟进来禀道:“二太夫人,玉二奶奶领着邬家的少爷、小姐来给您请安了。明姐儿和仪姐儿也一道过来了。”

“快请他们进来,快请他们进来。”二太夫人迭声道。

邬家在新乐,窦家在真定,同朝为官,两人也称得上是同乡。只是邬松年这个人比较孤傲,加之一个在翰林院,一个在吏部,两人虽是姻亲,但来往并不密切。后来窦世枢不得意,邬松年反而常请了窦世枢去家里喝酒,两人这才越走越近。二太夫人因此特别地看重邬松年的两个孩子,这也是为什么邬善和邬雅常到家里来做客的缘故。

前世,窦昭只听说过邬善的名字。

他擅长书画,和窦德昌是知己。窦德昌拐了纪家的表姐后,是邬善陪着他在纪、窦两家奔波,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不仅说动纪、窦两家承认了这桩婚事,还把桩丑闻变成了一时的佳话。

窦昭对此印象很深刻。

她一向觉得能舌灿莲花颠倒黑白的人都不是个简单的人。

因而当一大群人簇拥着几个孩子走进来的时候,她好好地打量了其中唯一的男孩子邬善两眼。

邬善感觉到有人在看自己,回过头来。

窦昭就朝着他礼貌地笑了笑。

邬善回了她一个笑,和所有受过良好教育的七岁小男孩一样,他的笑容干净又真诚。

窦昭不由在心里感慨。

再过十年,不知道这些孩子都会变成什么模样?

已经三岁的窦明却是一进门就看见了低头站在一旁的母亲。

她又惊又喜,挣扎着从乳娘的怀里下来,高声喊着“娘亲”,冲过去抱住了王映雪。

王映雪脸色微变,声音急促地低声道:“我是怎么跟你说的?”

窦明吐了吐舌头,娇憨着喊了声“姨娘”。

二太夫人、纪氏和玉二奶奶都是经过事的人,一听就知道是王映雪教窦明当着别人喊她“姨娘”,背着人却让窦明喊她“娘亲”,顿时眉头俱是一蹙。

如果是从前,二太夫人早就训斥起来,现在窦铎正气恼窦世枢压着他分了一半财产给窦昭,有些事情东府倒不好插手了,但这并不表示她就能容忍这种事在自己的眼皮子底下发生。

“明姐儿,”二太夫人正色地喊着窦明,“柳嬷嬷是怎么教你的?”

窦明忙放开了母亲,跑到二太夫人面前,恭恭敬敬地给二太夫人和纪氏行了福礼。

二太夫人“嗯”了一声,对王映雪道:“明姐儿是不是规矩了很多?”

这话很有些听头。

王映雪心里咯噔一下,知道刚才女儿的称呼出了问题,但当着二太夫人的面前,正经的孙媳妇都没有说话的份,何况她一个身份未明的妾室?

她不敢多说,忙恭谨笑道:“明姐儿能在您面前学规矩,那可是她的造化!”

“你能这么想最好。”二太夫人毫不客气地收下了王映雪的恭维,道,“明姐儿就留在我身边吧!”

王映雪错愕。

二太夫人已转过脸去对窦明道:“还有你姐姐呢!”再也没看王映雪一眼。

窦明倒不是成心不给窦昭行礼,她长年生活在王映雪身边,除了王映雪,就再也没有什么管头,到了二太夫人这边才开始学着给长辈行礼,不过她年纪还小,分不清尊卑,还只停留在年纪大的人就行礼,年纪轻的只需要喊姐姐或是哥哥。

她乖巧地喊着窦昭“姐姐”,像给二太夫人那样给窦昭行礼。

窦昭还了礼,吩咐妥娘将刚才二太夫人打赏她的带骨鲍螺用水晶碟子装了:“……不知道邬家哥哥和妹妹会来,我就借花献佛,大家一起尝尝伯祖母的好东西。”

一席话说得满屋生春,丫鬟们或找碟子或拿箸,气氛立刻热闹起来。

二堂嫂更是笑道:“还是我们六婶婶有学问,寿姑跟了您几天,连‘借花献佛’这样的话都会说了。”

纪氏心里很是诧异,但她娘家的侄儿纪咏不过比窦昭大两岁,却已经学完了《三字经》,她倒没觉得特别惊奇。

“你看我们家的芷哥儿,我教了七年,也没见他有这样的心,”她谦虚道,“可见这是一个好孩子。”

“你们也都不用在我面前说客气话。”东西毕竟是二太夫人的,窦昭能拿出来给邬氏兄妹吃,二太人不仅觉得窦昭大气,而且倍觉得有面子,她笑容满面地道,“我们寿姑呢,不吃独食,是个好孩子;我们芷哥儿呢,小小年纪就知道用功读书,也是个好孩子。”说着,抱了邬雅,“我们雅姐儿,又乖巧又听话,也是好孩子。”

大家都笑。

仪姐儿很不满意,嘟了嘴道:“我呢?我呢?”

“哎哟,把我们仪姐儿给忘了,”二太夫人笑道,“我们仪姐儿也是个好孩子。”说着,像想起什么似的,朝着窦明道:“我们明姐儿也是好孩子!”

仪姐儿捂了嘴笑,很满意的样子。

窦明则跟着仪姐儿笑。

被冷落在一旁的王映雪心里又酸又涩。

二太夫人身边这么多的孩子,有出身好的,有聪明的,有利害的,她的明姐儿才三岁,东窦又一向没将西窦放在眼里,明姐儿在二太夫人身边能讨什么好去?

她一心一意想着怎么把孩子接到自己身边来。

二太夫人存心要教训王映雪,安排了得力的婆子、丫鬟照顾窦明,还特意从世仆中找了几个和窦明年纪相当的孩子陪她玩。

孩子就是孩子,没几天功夫,就不嚷着找自己的乳娘了。

大年三十窦家的人回北楼祭祖,跟在三太太身边的王映雪好不容易瞅了个机会找到了窦明。

窦明正和仪姐儿几个站在灶前等着新熬出来的麦芽糖。

听到有人喊“明姐儿”,几个孩子都回过头来,仪姐儿还问:“这是谁啊?”

窦明迟疑了片刻,踌躇地道:“她是我姨娘……”

仪姐儿立刻拉窦明的手,道:“不过是个姨娘,理睬她干什么?我们走开了,就抢不到麦芽糖了。”

窦明还有些犹豫,仪姐儿不高兴了:“那好,你走吧!走了就再也不要和我玩了。”窦明闻言忙道:“好吧,好吧,我和你一起抢麦芽糖。”

仪姐儿高兴地笑了:“等会我和你一起去找寿姑玩。六伯母那里,有很多窝丝糖。”

窦明听得直流口水,扭了头对王映雪道:“姨娘,我等会和你玩。”

王映雪的眼泪忍不住落下来。

庞氏来给她拜年的时候,她忍不住向庞氏抱怨。

庞氏不以为然,道:“你现在有什么资格向窦家叫板,他们想养着明姐儿,你就让他们养着好了。正好趁着这机会好好地养养身子,想办法生个儿子。”又道,“七爷应该回来了吧?”

王映雪脸色微红,赧然道:“还早呢!”

却把庞氏的话听了进去,悄悄请了个大夫,开始调养身子。

到了四月份,京都那边传来消息,窦世英中了二甲第十六名,入选庶吉士。



看书的姊妹们,请多多包涵,无线网卡不时掉线,我只好匆匆贴文再说。

PS:貌似只需要加更一章了,请有粉红票的姊妹们积极投票,我可是卯足了精神准备双更的!

O(∩_∩)O~




舅母走后没多久,江南那边传来消息,大伯父窦世样病逝了。

家里立刻乱了套。

大伯母受不了这个打击卧病在床,三伯母主持东窦的中馈。三伯父领了二堂兄窦玉昌去扬州料理大伯父的后事,四堂兄窦荣昌协理六伯父管理家中的庶务,祖父好像也老了十岁似的,每天躺在书房的醉翁椅上发呆。

东、西两窦的气氛都很沉闷。

这些却影响不了窦昭。她还是每天看见什么喜欢的东西就往自己住的屋里拖。窦世英笑她:“不去看妹妹了?”

“王姨娘不喜欢我去看妹妹。”窦昭嘟着嘴,满脸的不以为意,眼中却有小小的伤心。

窦世英心头一跳,没有说什么,只是伸手轻轻地抚了抚窦昭乌黑的头发,低声道:“也好,爹爹告诉你写字。”

窦昭问窦世英:“祖母什么时候来?”

马上要过中秋节了,她希望中秋节的时候能和祖母说上话。

窦世英眉头微蹙,道:“谁告诉你喊崔姨奶奶作‘祖母’的?”

窦昭暗暗叫苦。

祖母应该是在窦晓出生之后才被称“祖母”的,她自懂事起就和祖母生活在一世,记忆中一直称祖母为“祖母”,倒把这茬儿给忘了。

她只好含糊地道:“不喊祖母喊什么?”

“要喊崔姨奶奶!”窦世英耐心地教导女儿,“你大伯父病逝了,大家的心情都不好,今年的中秋节恐怕不会大操大办了,崔姨奶奶可能会留在田庄里过节。”又问她,“你为什么想见崔姨奶奶?”

窦昭道:“她们说崔姨奶奶会种田!”

窦世英大笑起来:“不错,你崔姨奶奶很会伺候庄稼,她的田庄,一直是我们家几个田庄里收益最好的。”说这话的时候,他目光有些茫然。

或许,这就是妾生子的悲哀。

窦昭不再和父亲说这些,拉着父亲去书房里练字。

那年的八月十五,大家只是分食了月饼,比起往年又是赏月又是观灯的,冷清了很多。

丫鬟们都在私底下议论:“这孝期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是个头!”

到了九月底,大伯父的棺椁运回了真定县。

窦家披麻戴孝,半个真定县都是白色的。

真定县的县令和六伯父、父亲亲自在城门口迎了大伯父的棺椁,祖父和二太夫人作为长辈没有参加葬礼,治丧之事全由三伯父主持。

窦昭见到了乳名“兰哥儿”的九堂哥窦环昌。

他今年十六岁,瘦弱而苍白,在大伯父灵前颤颤巍巍地答谢吊唁之人,转过身却扑到祖父怀里大哭:“爹爹吐了好多血……”

祖父眼里立刻含满了泪水,揽了他的肩膀轻声安慰他:“好孩子,以后就跟着叔祖父读书。”

窦环昌点头,望着祖父的目光中充满了孺慕之色。

窦昭冷笑。

祖父把父亲教歪了,现在又来祸害大伯父了。

难怪窦环昌考了快二十年的进士也没个影子!

她每天咬紧牙关坚持练三百个大字。

窦环昌却对窦昭非常的友好——家里就他们俩人穿着重孝。

他常把大伯母给他做的好吃的送给窦昭品尝,窦昭对他的态度也渐渐柔和起来。

很快就到了腊月,窦昭的母亲要举行小祥祭礼。

父亲将除服,窦昭还要穿十五个月的孝服。

三伯母上门,和祖父商量给父亲续弦的事。

自从大伯父去世后,大伯母不再是窦家的宗妇,按理应由二伯母主持中馈,但二伯母随二伯父在任上,要打点好了二伯父身边的事才能携子女回乡,家里的事暂由三伯母打理。

祖父问三伯母:“你有没有什么好人家?”

三伯母斟酌道:“大嫂那边有个小堂妹,小时候常来我们家走动,人品、相貌都好,大嫂也有这个意思。再就是城东诸举人家的五小姐和南楼乡陈大人家的孙女,诸小姐性情柔顺,跟着哥哥们读过几年书,诗琴书画都略有涉猎,想必能和七叔叔能说到一块去。陈大人曾做过淞江知府,说亲的这位小姐行三,人我没见过,却素有贤名。其他几家不是家世略差一点,就是出身不太好,是庶出的,我觉得用不着相看。”

祖父点头,对三伯母的办事能力非常的赞赏:“你考虑得很周到。万元是庶出,万万不可再娶庶女。我看就定下诸举人家的小姐吧!大侄媳妇娘家的人,隔得太近了,有时候未必是件好事。陈大人总觉得自己是读书人,行事有些酸儒,这样人家教养出来的小姐多半有些呆板。”

三伯母笑着起身:“那我就跟诸家的人打声招呼。您看您这边派谁去相看为好?”

丁姨奶奶自从在大厅出了丑之后,就称病不出,祖父身边由原来服侍丁姨奶奶的大丫鬟秋芬伺候。

祖父也有些为难起来,想了半天,道:“你帮着拿主意就行了。”

三伯母笑盈盈地走了。

窦昭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正伏在自己的花梨木书案上描红。

这个家里很快就会迎来新主母了,她也得从正房搬出来了。

以后,母亲的气息会在她生活中越来越稀薄。

想到这些,她心里有些惘然。

只是不知道父亲会把她安置到什么地方?

等会回去就让妥娘她们开始收拾东西吧!

西窦现在缺少主持中馈的主母,两家的婚事一旦说定,诸小姐应该会很快就嫁进来。

窦昭放下笔,轻轻地活动着发酸的手腕。

父亲却皱着眉头去了祖父那里。

“我不想续弦。”他目光直直地望着祖父,眉宇间充满了毅然决然的坚持,“我想给谷秋守三年。”

“荒唐!”祖父大怒,“你都几岁了,怎么还不晓事!你可是家中的独子,不想着尽快为窦家开枝散叶,竟然学那些风流浪荡子为妻守制……你到底知不知道什么是责任?什么是担当?”祖父气得胡子一撅一撅的,“这件事没得商量!我会尽快让你三嫂和诸家把日子定下来的,你只管等着成亲就行了!”

扒在门缝偷听的窦昭差点跌倒。

明年五月,王行宜就将起复。

王家以后还要在官场上做人,绝不会让自己的女儿做小妾。

如果父亲在明年五月之前续弦,王家要么会把窦明留在窦家,让王映雪大归;要么会送王映雪三尺白绫,逼王映雪自缢;要么把王映雪送到庵堂,古佛青灯了此残生。

若父亲在明年五月之前没有续弦……

前一世,王行宜一直觉得自己亏欠妻子、子女良多,他富贵后只守着老妻过日子,从不沾染女色,对儿女也都十分的爱护,尽己所能地满足他们的任何要求。特别是王映雪,不仅被未婚夫退亲,而且还抛头露面帮着维系家中的生活,耽搁了自己的婚事,因而对窦明和窦晓比自己的孙子还要宠溺。

她要是料得不错,王行宜肯定会想办法让窦家把王映雪扶正。

那王映雪岂不又成了她的继母!

不行,不行!

绝不能让这种事情发生!

父亲必须赶在明年五月之前续弦。

让王映雪滚蛋!

父亲的态度却无比的坚定:“爹,您要是不怕和诸家撕破脸,你就直管和诸家定日子好了。反正到了那天我是不会出现在礼堂上的,诸小姐嫁过来,我也不会理睬她的。”

“你还反了!”祖父脸色涨得紫红,“啪”地一声将手中的茶盅砸在了地上,“你直管不出现,看诸家的小姐能不能进门!”

“爹爹!”父亲突然跪在了祖父的面前,哽咽道,“我以后什么都听您的,您就答应我这一次吧!我知道我是家中的独子,你年过四旬才得了我,就盼着含饴弄孙、家业有承,你就让我再任性最后一次吧!从今以后,我一定循规蹈矩,好好地读书,考取功名,为窦家光耀门楣,繁衍后嗣。爹,您就答应我这一次吧!”

父亲“咚咚咚”地给祖父磕着头。

那声音,如同敲打在窦昭的心尖,让她心中一窒,有片刻的酸软。

为什么是这个时候?

早不为母亲守,晚不为母亲守,偏偏赶在王行宜即将起复的时候!

上一世你不是没等母亲满百日就迫不及待地娶了王映雪吗?这一世为什么要做好人?

早知今日,何必当初!

现在她什么都安排好了,父亲却跳了出来!

这算是怎么一回事?

窦昭又急又气。

耳边传来祖父带着几分迟疑的声音:“你已经为她守了一年……也算得上仁至义尽了……”

“爹爹,爹爹,”父亲磕着头,声音更响亮了,“我只求您这一件事,我只求您这一件事!”

窦铎望着儿子乌青的额头,长长地叹了口气:“你要守,就守吧!不过,明年的乡试得给我考过才行……”

“多谢爹爹,多谢爹爹!”父亲满脸的惊喜。

窦昭脸上冰冷冰冷的,一摸,满手是水。

※※※※※

没几日,诸家让人带信给三伯母,说诸家五小姐觉得父亲是个重情重义之人,愿意等父亲三年。

祖父大喜,亲自从库房挑了几刀玉版纸,两方端砚,一匣子湖笔让管事送给诸举人,并赞三伯母看人看得准。

三伯母抿了嘴笑,问父亲:“这八字是对还是不对?”

父亲没有做声,紧绷的神色却松驰下来。

三伯母带着写了父亲生辰八字的庚帖去了诸家。



O(∩_∩)O~




王行宜的手,重若千斤地搭在了王知柄的肩上。

有小厮在花圃外探头探脑的。

王行宜脸色微沉,自有股凛然之气:“什么事?”

小厮战战兢兢地跑了过来:“大人,有个姓杜的,说是真定窦家的管事,他们家的五老爷和您是同年,他奉他们家老太爷之命给您送了封信来。”

“难道是窦振之。”王知柄困惑地道。

振之是窦铎的表字。

“应该是他。”王行宜冷笑,“他不是说映雪害死了他的儿媳妇吗?血仇不共戴天,不知道他找我们有什么事?”说着,命令那小厮,“把信拿过来。”

小厮一路小跑着拿了信过来。

王行宜看了一眼,把信递给了儿子。

王知柄满腹狐疑地接过了信,一目十行,很快就读完了:“窦振之竟然要您和他们家的管事一起去求赵睿甫同意将映雪扶正?”他完全摸不清楚状况,半天反应不过来。

王行宜嗤笑一声,对儿子道:“现在知道我为什么那么说的吧?”

王知柄不知道。

王行宜无奈地叹了口气,耐心地教导儿子:“窦家如果诚心不想把映雪扶正,不要说庞家去闹了,就是映雪赖着不走,他们也能强行地把人架了送走。事情拖到今天,不过是窦家有自己的打算罢了。你回来跟我说的时候,我还有点拿不准,现在却能猜个八、九不离十了。多半是窦元吉看着恩师重用于我,怕我抢了他的风头,想用映雪扶正这件事卖我个人情。结果窦铎和赵家的人都不同意。那窦铎不仅不同意,还希望通过你激怒我,让映雪死,给窦元吉来个釜底抽薪。”王行宜说着,连连冷哼了数声,这才道,“但窦振之突然改变了主意,把责任推到赵家人的身上——不是他不同意,而是赵睿甫不同意。”他沉吟道,“如果我猜得不错,东窦和西窦只怕是面和心不和,窦铎之所以临时变卦,不过是因为西窦只有窦世英一根独苗,又无举业,势单力薄,看着我现在做了甘肃巡抚,想和我们家结亲,借我之势联手对付窦元吉。”

王知柄看父亲的目光充满了钦佩,诚服地道:“那我们现在该怎么办?”

王行宜好像没有听见似的,自言自语地道:“难道映雪,真的害死赵氏?”

王知柄错愕。

王行宜已高声道:“窦振之信上说,他已两次派人与赵睿甫协商映雪扶正的事,赵睿甫都避而不见,想请我会会那赵睿甫。不管那窦振之是想绕过窦元吉让我承他这个人情,还是想让我看看他为了映雪扶正的事花费了多少精力,或是想向我证实赵氏之死确与映雪有关,还是想用我的官威压着那赵睿甫同意,你都代我走一趟吧,顺便看看那赵睿甫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好像刚才那句话只是一时的失言。

王知柄颇为犹豫:“爹爹,窦家一面说是妹妹害死了赵氏,一面又看在爹爹受曾阁老器重的份上要把映雪扶正……凉薄寡义……不是可交之人啊……妹妹日子未必有好日子过……”

他吞吞吐吐地望着父亲。

“我知道。”王行宜不齿道,“我倒要看看,他们都想算计我些什么?”说到这里,他语气一顿,“至于映雪那里,再帮我劝劝她,把这些利害关系都讲给她听,她若还是执意要和那窦世英在一起……她的苦,就只能她自己吃了……”

意思是不再帮她。

王知柄惊讶地望着父亲。

“公正公平易,不偏不移难。”王行宜喃喃地道,“我虽然盼着她能过得好,却不能代替她过日子。有些事,还得她自己能明白。”

王知柄重重地点了点头:“爹爹,我知道了。我去见过那赵睿甫之后,立刻启程去真定。”

而当二太夫人知道窦铎私下联系了王行宜,请王行宜帮着说服赵思同意将王映雪扶正的事时,已是九月中秋,桂子飘香、菊黄蟹肥之时,与这个消息一同传来的,还有窦世英、窦世横双双桂榜有名。

窦府上下欢天喜地,窦铎更是兑了一箩筐承平元年的铜钱,派了两个管事站在自家的门口,遇人就发,整个真定县的人都涌到了西窦的门口。

纪氏亲手给窦昭梳了个丫髻,戴了珍珠发箍,换了身大红色十样锦的妆花夹衫,眼里流淌着挡也挡不住的笑意,问她:“寿姑高兴吗?”

所有的事重新经历一遍,再高兴的事也会少了几分惊喜。

但她还是按着自己的身份笑盈盈地答了句“高兴”。

纪氏“啪”地在她脸上亲了一下,牵了她的手:“走,我们去给你伯祖母道喜去,给你讨个红包。”

窦昭笑眯眯地点头,和纪氏去了二太夫人那边。

只是她们刚撩帘而入,就听见内室传来“哐当”一声碎瓷的声音,接着就传来了二太夫人怒不可遏的咆哮:“他这是什么意思?怕我们把她外甥女害死了?三十岁,他怎么不说让我们保她活过五十岁?”

纪氏知道自己来的不是时候,忙拉着窦昭去了大伯母那里。

窦昭很好奇二太夫人说的是谁,又是什么事让她发这么大的火,但她不着急,六伯母应该很快就能弄明白,她只要一直呆在六伯母身边就行了。

想到这里,她又有些犯愁。

随着她的年纪渐长,这种得来全不费功夫的消息恐怕也没几年享受了。

在大伯母那里喝了盅茶,她们回了屋。

站在庑廊里的采蓝也跟了进来。

她先看了窦昭一眼,这曲膝给纪氏行礼,才低声道:“五老爷来信,说是赵家舅爷答应将王姨娘扶正了……”

“啊?”六伯母大吃一惊。

窦昭却是松了口气。

看来舅舅并不是有勇无谋之辈。

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谁想干让谁干去,犯不着把自己给拖下水。

前一世,舅舅为她付出的太多了,这一世,她宁愿自己受些委屈,也不想舅舅重蹈前一世的覆辙。

王映雪想扶正,那就把她扶正好了。

前世,王映雪还可以勉强装作进门得喜,这一世,她进门五个月产月,就算是扶正,那些正室自持身份,也不会和她交往。而窦明的婚事,只怕比上一世更艰难。

“不过,”采蓝又看了窦昭一眼,“赵家舅爷却提了两个条件。一是四小姐的婚事,王家不得插手。二是将西府的财产划一半给四小姐做陪嫁,王家拿到扶正同意书之日起,即由专门的管事打理四小姐的陪嫁;若是四小姐三十岁之后去世,陪嫁由四小姐自行处置;若是四小姐三十岁之前去世,有子嗣,陪嫁则留给子嗣,没子嗣,四小姐的陪嫁将做为赔偿,归赵家所有。”

“你说什么?”六伯母倒吸了口冷气。

采蓝再次看了窦昭一眼,重复了一遍。

“怎么会这样?”六伯母头痛道,“赵睿甫也真敢想啊!”

窦昭却早就傻了眼。

怕王家随便把她嫁了,她能理解;可分西窦一半财产……不要说是祖父了,就是东窦的二太夫人只怕也不会答应。

难怪二太夫人叫嚣着什么“五十年”了!

不过,她很快就从茫然中清醒、冷静下来。

窦家能提要求,舅舅为什么不能提条件?

和窦家把王映雪扶正的要求一样,舅舅提出来将西窦的财产分给她一半做陪嫁同样的匪夷所思,可你窦家能做得出来,凭什么舅舅就想不出来?

漫天要价,坐地还钱嘛!

有这样意识的舅舅,才能自保,才能不被窦、王两家给生吞活剥了!

她的嘴角情不自禁地弯成了个愉悦的弧度。

这件事,就让窦家的人去伤脑筋吧!

纪氏青葱般的手指就点到了她的额头:“傻丫头,还笑!你知道不知道你舅舅都为你做了些什么?”她叹道,“你舅舅,放弃了升官发财的机会,一心一意只求你平平安安地长大,嫁个如意郎君,你以后,可要好好地孝顺你舅舅才是!”

窦昭不住地点头,甜甜地道:“我长大了也会孝顺六伯母的。”

她说的是真心话。

前一世,要不是临出嫁前听了六伯母那席话,她肯定会走更多的弯路。只可惜前一世的六伯母在她眼里是个待人温和有礼骨子里却始终透着几分疏离、冷淡的窦家媳妇,她无意热脸去贴人家的冷脸作贱自己,她和六伯母的关系,也始终停留在见面点头微笑上。

这一世,尽管她是个懵懂无知的小儿,六伯母却不在乎她是否记得自己的好,不仅细心照顾她,还帮她谋划着以后怎么在群狼环伺的窦家生存下来……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份恩情,她永远都不会忘的。

六伯母哪里会想到这些,她笑眯眯地道:“哎哟,我们寿姑的嘴可真甜。”

窦昭却看得出来,六伯母很高兴。

晚上,六伯母和王嬷嬷说着悄悄话:“……我一直担心赵睿甫会和王、窦两家硬碰硬,现在看来,我们都小瞧了赵睿甫。三叔父背着五伯找王行宜,就是想把这个球踢给赵睿甫——不是我不同意将王映雪扶正,是赵家从中做梗。现在赵睿甫干净利落地又把球给踢了回来——不是我不同意将王映雪扶正,是窦家舍不得银子。三叔父这次也算得上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可不是。”王嬷嬷笑道,“听说老太爷气得两眼一黑,当场就闭过气去。要不是杜安手疾眼快地扶住了三老太爷,三老太爷恐怕要一头栽进荷花池子里了。不过,我们太夫人砸完了茶盅倒是高兴起来,还陪着兰哥儿说了半天的话呢。”

“那是,”纪氏笑道,“照我说,要是我们太夫人再通透些,就应该出面劝三叔父答应赵睿甫的条件。反正那些银子不给寿姑也轮不到东府,还不如做个顺水人情给赵家,还可以恶心恶心王映雪,你不是要扶正吗?那就拿出西窦的一半财产送给赵谷秋的女儿。要是那王映雪知道了,恐怕今天晚上被子都要蹬烂了。”



我觉得赵家舅舅这个主意蛮好的,大家觉得呢?

O(∩_∩)O~

看书不要忘记了投票哦,我马上就要追上大家的票数了。